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2016-06-18 14:44:36 来源: 作者: 【 】 浏览:1853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在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放射性分子细胞遗传技术,以荧光标记取代同位素标记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原位杂交方法。探针首先与某种介导分子(reportermolecule)结合,杂交后再通过免疫细胞化学过程连接上荧光染料。FISH具有安全、快速、灵敏度高、探针能长期保存、能同时显示多种颜色等优点,不但能显示中期分裂相,还能显示于间期核。同时在荧光原位杂交基础上又发展了多彩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染色质纤维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荧光原位杂交原理

FISH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技术是一种重要的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它的基本原理是:如果被检测的染色体或DNA纤维切片上的靶DNA与所用的核酸探针是同源互补的,二者经变性-退火-复性,即可形成靶DNA与核酸探针的杂交体。将核酸探针的某一种核苷酸标记上报告分子如生物素、地高辛,可利用该报告分子与荧光素标记的特异亲和素之间的免疫化学反应,经荧光检测体系在镜下对待测DNA进行定性、定量或相对定位分析。

荧光原位杂交应用范围

该技术不但可用于已知基因或序列的染色体定位,而且也可用于未克隆基因或遗传标记及染色体畸变的研究。在基因定性、定量、整合、表达等方面的研究中颇具优势。目前在临床广泛用于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靶向治疗中靶点的基因检测、染色体数目改变的异质性研究等等

目前我科室检测病例25例,结果稳定可靠,极大地推动了甲乳外科及肿瘤科等相关科室的发展。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分子病理技术 下一篇免疫荧光技术
友情链接: 滨医附院 滨州医学院 滨医附院病理科中文网站 滨医附院病理科英文网站